作为浦东美术馆年度重磅国际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被列入了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2025上海夜生活节、浦东嘉年华等重要节庆活动。该展自6月19日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已吸引超10万人次观展。同时,“上海之星・浦美奥赛号”主题游船也正式启航,为市民游客提供融合艺术观展与城市漫游的多维文化体验低息配资官网,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过去一周,浦东的文化艺术舞台异彩纷呈,又有多场重磅展览接连开幕。从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到为中国动画发展寻找新路径的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大展,再到凸显守正创新活力的浦东新区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呈现科技赋能艺术的国际动态雕塑展……这些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展览,共同构成了暑期档艺术盛宴的壮丽画卷。它们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审美体验,还以文旅商体展联动,激发浦东夏日消费新活力。
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智慧长卷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的“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以300余件文物珍品,描绘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更以丰富的文物类型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展开一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智慧长卷。
展开剩余83%本次展览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和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原州区文物管理所甄选了300余件文物精品,其中一级文物61件,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级文物25件,通过“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进行展陈。
展览第一部分“铸礼大原”以固原两周时期的文物为主,结合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展现礼乐文明在固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此地的交融与发展。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姚河塬西周遗址,是目前所见西周最西北封国的都邑城址。姚河塬遗址出土“稼稷”卜骨闻名遐迩,与出土马车及众多车饰配件、玉礼器等文物,共同实证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在此地的充分发展。
展览第二部分“胡汉共舞”以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展现固原在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考古发掘出的诸多丝路珍品,正是中西文明在此地交流融汇的生动缩影。这其中,从李贤墓出土的凸钉玻璃碗与鎏金银壶格外吸引眼球。
展览第三部分以固原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展现入华粟特人的华夏化进程,充分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记者了解到,为全方位提升观众在展览中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本次展览还推出近200款文创产品,涵盖冰箱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挂件配饰、首饰、装饰摆件、主题邮票等多个品类,受到观众的欢迎。
走近《小蝌蚪找妈妈》的“继承者们”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九色鹿》《山水情》……这些诞生于几十年前的经典动画,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在业内,这类动画被誉为“中国学派”。位于碧云美术馆的“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大展”由“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景观”和“后水墨史——中国当代动画简谱”两部分组成,共展出21位艺术家的28组/件作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成功地“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也以强烈的中国文化辨识度震撼了整个世界。剪纸、折纸、皮影、编织、布贴、泥偶、线描、彩塑……在日后发展中,“中国学派”动画变得更为包罗万象,但水墨动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标签。观众在本次展览中可知,在最近25年来,水墨动画依旧占据了新“中国学派”动画的“C位”。
90后女性艺术家刘毅的作品《白水郎》就是此中代表。这部在灯箱装置上呈现的水墨动画,以中国南方生活在水上的疍民群体为创作灵感。“水上漂泊的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墨迹的流动同样也是如此。”刘毅共画了五六千幅水墨手稿,最终合成了这部五六分钟的水墨动画,“在我绘画时,上一帧与下一帧的水墨晕染无法重复,也让作品最终呈现效果变得无法预知。”
不同于出现在电影银幕、电视屏幕上的“前辈”,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动画装置、交互动画、延展动画、动画游戏、动画剧场等样式,在美术馆空间内呈现,以全新的数字技法延续了既往的艺术语言探索,并在观念上给予全新的颠覆性更迭。
十年积淀,百花齐放
第五届浦东新区书法篆刻作品展正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GM车库美术馆热展之中。这一创立于2015年的展项,历经十年积淀,第五届展览以“翰墨寄情·守正创新”为主题,汇聚优秀书法篆刻作品155件,呈现出浦东书坛“百花齐放”的创作格局。
本届展览投稿量近400件,比上届增加了180件,经专家评委会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入展作品120件(含获优秀奖作品10件、优秀提名奖作品10件)、入选作品15件,并特邀名家力作20件。获奖作品涵盖楷、行、隶、篆、草及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传统法度的凝练,又有锐意创新的探索,展现浦东书法界守正创新、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
“每届都有新进步,这是水平最高的一届展览!”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田文惠表示:“浦东书协既能承办市级重大展览,也能将区级展览连续办到第五届,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从“凝固的艺术”到会“动”的雕塑
雕塑被誉为“凝固的艺术”,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17号展厅,集中呈现了世界各地会“动”的雕塑。在 “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中, 116件精彩作品以“科技赋能艺术”为主线,呈现近五年来国内外动态雕塑艺术的探索成果与创作风貌,同时探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艺术如何与新技术和谐共生。
作为国内首个以“动态雕塑”为主题的国际性展览品牌,“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的首届展览于2015年在北京举行,从动态角度探讨雕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第二届展览于2017年在长春举办,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幻觉等多觉艺术的角度,探讨雕塑的更多可能。
此次举办的第三届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自发布公告以来,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瑞士、日本、韩国、阿根廷、保加利亚、白俄罗斯、北马其顿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79位艺术家及团队提交的249件动态雕塑方案。经过组委会评审,最终展出116件作品,包括58件实物与68件组影像。
展览通过作品展示与互动,以期推动艺术与科技的高质量融合,引领雕塑艺术发展的学术新方向。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本次展览落地上海,正是对这座城市“科技与人文共生”精神的深度回应,雕塑的“动”不仅呼应着黄浦江的奔涌不息低息配资官网,更诠释了上海对前沿艺术形态的敏锐拥抱。
发布于:上海市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